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基本構成了以中等職業教育為基礎、高等職業教育為骨干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堅持專業因勢而動、產教深度融合、育訓有機結合,緊緊圍繞區域產業需求授業育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產業能力不斷增強。
一是推動職業院校積極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專業建設是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的前哨站,我市積極推動職業院校提升專業與產業的吻合度,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打造全市職業教育專業布局“一盤棋”。按照停辦“無市場”專業、調減“招生難”專業、拓展對接主導產業的工作原則,對全市職業院校專業設置進行全面調整優化。2021年以來,國際海運學院新設了油氣儲運技術專業,新區旅職學院新設了大數據技術專業,舟山技師學院在高級工學段增設化工機械維修和模具制造專業,岱職技校將化工機械與設備專業提升為“中高職一體化”專業;當前,舟職技校(技師學院)、新區旅職學院等正分別開展石化產業鏈專業拓寬和嬰幼兒托育與管理專業新設的相關調研論證。經調整,2022年我市中高職院校設置107個專業,其中對接綠色石化、臨港制造、船舶航運、港口商貿、海洋旅游、健康服務、海洋電子等產業的專業74個,招生比例占比69%,職業教育專業與區域主導產業吻合度顯著提高。目前,我市職業院校省“雙高”專業(群)建設院校覆蓋面達85.7%,航海技術、旅游服務與管理、化學工藝等7個在建專業均為我市支柱產業的對口專業。
二是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的助推器,我市大力做好產教融合頂層設計,制訂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分步實施各項舉措。以產教深度融合促進畢業生穩就業,深化校企供需互動對話,緊密對接“江海聯運”“綠色石化基地”和“現代海洋城市”等國家和省市重大發展戰略,圍繞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開拓就業市場,全市已掛牌成立148家就業實習基地,組織職業院校實習就業推薦會、雙選會,建立校企“訂單班”29期,2020年以來累計為企業輸送高技能人才4000余人。組建成立5個產教聯盟和5個省級校企合作共同體;組織召開首屆“舟山海港職教聯盟(集團)成立大會暨全市雙高專業產教融合高峰論壇”;組織開展職業院校產教融合項目建設,認定了26個市級產教融合聯盟、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實習實訓基地、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等項目(高職14個、中職12 個),其中組織省級評選入選5個。指導職業院校開展“我為企業解難題”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實踐活動,各職業院校成立企業服務隊25個,2020年以來服務企業120余家,解決難題50余個,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三是堅持育訓雙輪驅動落地落實。育訓結合是職業教育擴大產業服務面的新引擎,基于我市人口基數小、職業院校體量不大的特點,大力推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全日制教育與社會培訓兩手抓的的職教模式。制訂完善市本級公辦職業院校社會服務收入與績效工資掛鉤辦法,市本級公辦職業院??冃ЧべY上浮比例與年社會培訓人次相掛鉤,超過基準線水平的績效工資從社會服務收入中提取,總額最高不超過基準線水平的150%,此舉措有效地規范、激勵了職業院校的培訓工作。浙江國際海運學院牽頭成立舟山鄉村振興學院,各院校積極擴大社會培訓服務供給,積極開展企業員工、農民工、駐舟部隊、轉崗人員等各類社會培訓,全市年均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占常住人口比例達45%,為助力我市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市聚智聚力。實施社會人員學歷提升專項行動,積極做好化解過剩產能轉崗人員再就業培訓工作,促進在崗職工提升技能等級并獲得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去年以來全市共完成“雙證制”培訓1887人,累計完成32學時以上培訓達548110人次。實施東西部精準扶貧協作項目,舟山航海學校共開辦達州“海員班”第5期,全部取得證書并就業,“海員班”實施以來學校在行業內影響力逐漸擴大,助力東西部合作不斷深化。(高教與職成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