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各校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必修課程每周一節,由勞動教育專任老師實施教學,內容包括勞技、校內勞動、志愿服務等。農村學校開辟“?;ā迸嘤?,開發“?;ā毙1菊n程。各學科教育滲透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美德、勞動技術,使勞動教育因子散播在整個教育教學體系中。
二是開展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主題教育。利用春秋季研學活動,赴煙墩勞動實踐基地參加勞動體驗活動,通過種植水稻、除草、采摘果蔬、廚藝大比拼等體驗勞動的樂趣和價值;利用“學雷鋒活動日”、“志愿者日”、“勞動節”、“元旦”、“春節”、寒暑假等節假日,組織學生前往街道、社區,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三是搭建勞動技能競賽平臺。開展“變廢為寶”環保手工制作、家有小巧手、海鮮明星片等制作比賽,垃圾分類等知識競賽,“我的地盤我做主”等義賣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進行沉浸式體驗。
四是發揮常規勞動的教育作用。學校堅持常規育人理念,不放過任何一個育人點,組織學生每天做好值日,認真清掃校園,將學校公共場所進行包干區劃分,各班承包進行包干區的打掃,班級和包干區的衛生打掃做到每天一次,定期開展大掃除,保證每個學生的校內勞動時間,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以勞動為榮的觀念和態度,增強責任感。
五是鼓勵學生承擔部分家務勞動。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務勞動主動做,孝親、敬老、愛幼等方面的勞動積極做。引導學生向家人、朋友“拜師學藝”,掌握至少兩項勞動技能。既體會父母的辛苦,為父母分憂,又鍛煉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增強勞動意識。(定海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