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電大政[2016]13號
關于印發《舟山廣播電視大學(舟山蓉浦學院)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年-2020年)》的通知
各縣(區)電大、各縣(區)社區教育機構、各科室(中心):
現將《舟山廣播電視大學(舟山蓉浦學院)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年-2020年)》印發給你們,望結合本單位、本部門的工作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附件:《舟山廣播電視大學(舟山蓉浦學院)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年-2020年)》
舟山廣播電視大學(舟山蓉浦學院)
2016年4月25日
抄送:浙江廣播電視大學、市委教育工委。 |
舟山廣播電視大學(舟山蓉浦學院)辦公室 2016年4月25日印發 |
附件:
舟山廣播電視大學(舟山蓉浦學院)
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年-2020年)
根據國家、浙江省、舟山市“十三五”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為促進舟山廣播電視大學在“十三五”期間開放、穩步、創新、協調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建設成為多種形式辦學的開放型大學,制定此規劃。
一、發展形勢與現實基礎
(一)宏觀背景與有利條件
1.國家層面的規劃提供強大的政策保障。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推動各類學習資源開放共享,辦好開放大學,發展在線教育和遠程教育”,“發展老年教育”。浙江省“十三五”規劃指出:“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和機制?!?SPAN lang="EN-US">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中,確定總體目標包括:“把全民終身學習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努力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2.開放教育轉型提供有利的發展契機?!笆濉逼陂g,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已建成“國家開放大學”。北京、上海、廣州、云南、江蘇等開放大學相繼掛牌成立。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正在積極籌備浙江開放大學。這種轉型,不是簡單的更名、換牌,而是真正戰略上的大轉變,是從觀念到實際操作全方位的提質與創新。
3.新區建設需求提供廣闊的作為空間。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的建設,需要全面提升市民和新居民的文化素養;需要廣泛開展多類型、多層次、多規格的職業技能培訓;需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遠程模式加速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建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需要建立“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終身學習平臺。
(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1.環境因素: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快,現代遠程教育審批權下放,普通高校和其他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以強勁的態勢,參與到教育市場的競爭中來。舟山常駐人口短期內不能迅速增量,生源將逐年減少,競爭必將更加激烈。
2.體制因素:高等教育發展到現今,廣播電視大學作為學歷補償性教育職能已顯得不那么突出,導致政府對成人教育的重視和政策支持力度下降,特別是對社區教育的整體部署不夠,師資不足,尤其是專業師資匱乏,基礎條件相對較差,這些演化成為制約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
(三)現實基礎
學校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規,依照市教育局總體工作部署,開展以服務新區建設為宗旨的各級各類教育教學培訓業務;依托國家開放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浙江省廣播電視大學,開展成人學歷教育,指導縣(區)廣播電視大學業務;依托有關高校,合作開展試點高校推出的現代遠程教育,合作開展函授教育;負責全市社區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考核,開展市本級的社區教育工作;負責舟山漁農民學院、市婦女培訓基地、市家長學??傂5娜粘=虒W業務與管理工作;負責舟山市成人教育與社區教育研究室、市社區教育研究會的日常工作;負責市本級面向居民的以外語、計算機操作技術為主的技能培訓。
學歷教育穩中求進。學?,F開設開放教育專、本科20個專業,“一村一”2個專業,遠程(奧鵬)教育專、本科50個專業,函授教育專、本科6個專業?!笆濉逼陂g,學歷教育共招生13003人,畢業13937人,完成了成人學歷繼續教育12000人次的五年目標。目前在冊生10703人,其中本校5103人,四川農業大學浙江省管理中心5600人。
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笆濉逼陂g,學校掛牌“舟山社區大學”,成功建立了舟山社區大學、縣(區)社區學院、鄉鎮(街道)社區教育學院、漁農村社區學校四級社區教育網絡,并借助組織網絡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市民技能培訓和素質提升培訓。同時,與有關部門合作建立培訓基地開展培訓,以新區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舟山終身學習網等為載體,推進社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五年中,職業技能培訓13669人次、市民非學歷素質提升培訓147096人次,均超額完成了五年目標。
“十二五”期間,基本形成“開放遠程為辦學主體,社區教育為發展重點,技能培訓為有效補充”的事業格局。經過五年的奮斗,學校已成為“全市成人學歷教育龍頭”、“全民自主學習廣場”,并努力打造“職業技能提升中心”。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立足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大力開展社區教育工作。使學校在人才培養觀念上有更大突破,人才培養模式上更加成熟,體制機制上更加靈活,搭建終身學習平臺,拓寬社會化教育服務新領域。以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發展思路
“十三五”期間,學校切實立足現實,謀劃長遠,開展更為開放、實用、接地氣的改革,切合學習型、信息化社會建設需要,以期滿足人民群眾學習主體多元化、學習需求多樣化的需要。以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支撐,以優質的學習支持手段為保障,傾力把學校打造成多種形式辦學的開放型大學,更好地服務舟山群島新區建設。
三、總體目標與主要指標
(一)總體目標
學校定位:多種形式辦學的開放型大學。
辦學定位:全市成人學歷教育、市民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中小學生課外素養拓展、家庭教育、老年教育的示范引領者,其他繼續教育領域的有效拓展者。
培養方向:成人學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市民素質提升側重文明禮儀、法制觀念等教育,增添生活意趣;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適應舟山經濟產業結構特點的人才;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豐富青少年課余生活;家庭教育促使形成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老年教育使老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二)主要指標
1.本校成人學歷教育規模保持在4500人左右,提升學校對當地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貢獻度。四川農業大學浙江省管理中心規模保持在4500人左右。專業開設與舟山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開設與當地產業特點緊密結合的專業15個左右。
2.指導、協助創建社區教育國家級示范區1個,國家級示范鄉鎮(街道)3個,省級示范區2個,省級實驗區1個;社區成員對社區教育的知曉率達80%以上;社區成員對接受社區教育服務的滿意率達70%以上;市級示范家長學校創評成功率達25%。
3.市民素質提升培訓全市年均20萬人次,技能培訓年均1.5萬人次;中小學生課外素養拓展項目10個以上,培訓年均1500人次。
4、成立舟山老年開放大學,老年教育開設專業10個以上,鄉鎮(街道)以上社區教育機構開設老年教育率達60%。
5.拓展其他繼續教育新項目1—2個。
四、重點任務與主要工作
(一)學歷教育
確立品牌專業。開展全市成人學歷教育調研,整合開放教育、遠程教育及各合作高校的資源,分析合作高校的支撐力和我校的師資、設備等因素,探索與幾所高校相關專業的深度合作,結合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的產業特點和發展趨勢,整合部分專業,確立若干品牌專業,使開設的專業更貼近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改革招生模式。一是完善招生獎勵辦法,進一步界定招生指標,合理構建招生網絡。二是成立招生專項小組,主攻全市各行業領域,根據行業需要和企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團體招生。三是加強宣傳,結合學校形象宣傳,利用各種媒體平臺發布招生信息。
推行教學改革。分解“導學”職能,增強“導學”意識;探索新的教學形式,提高吸引力、到課率;強化“形成性考核”;不斷擴充“機考”專業及科目;加強考風考紀管理;重視教學教育研究。
加強學員服務與管理。強調服務意識,即通過便利、人性化的教務管理,為學員提供以導學為特征的學習支持服務。注重聯系,加強平時溝通;注重細節,提供個性服務;注重集體活動,增強歸屬感。
(二)社區教育
豐富社區教育內涵。開展中小學生課外實踐教育活動、青壯年職業技能培訓、漁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中小學生家庭教育、老年教育,以及全社會各個群體的道德素養、法律素養、文明禮儀、休閑娛樂健體及生活品質培訓等。做大做精“教育服務下基層,千名教師進社區”新區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一社一品”、“婚姻家庭幸福課程”等項目,產生強大的社會效應,成為我市社區教育的亮點和品牌。
統籌社區教育資源。一是橫向統籌,呼吁成立由教育、勞動人事、農林漁業、文化、經貿、財政、民政、工青婦團等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社區教育領導(協調)小組,主動與各部門對接,明晰職責、明確分工、統籌協調、形成合力,統一布局全市社區教育。二是縱向統籌,進一步完善市、縣(區)、鄉鎮(街道)及社區的四級社區教育組織網絡,在工作職能、規范辦學、師資培訓等方面做到管理上統一步調,內容上和而不同。
(三)職業技能培訓
多方合作強化基礎。與職業院校、行業企業進行合作,搭建培訓平臺;與人力社保、農漁林業等部門緊密合作,做好技能鑒定和證書發放工作;與有關部門合作開發和編寫職業技能、實用技術地方課程。
創建網絡技能培訓平臺。與合作高校簽訂網絡培訓資源共享協議,與有關部門爭取獲得各類技能培訓資質,打造具有現代遠程培訓模式的網絡培訓平臺,節省各類技能培訓的人力成本,真正實現“在家就能拿證書”。
促進多平臺的資源共享。培訓平臺與舟山終身學習網進行有效資源共享,共同推動數字化學習,提高市民在線培訓的比例。
(四)拓展項目
老年教育。成立舟山老年開放大學,系統組建各縣(區)、鄉鎮(街道)老年教育基地,理清全市老年教育組織網絡。根據省老年開放大學的工作思路及本地老年人的培訓需求,開展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各項培訓。
家庭教育。通過在全市中小學家長學校中開展示范性家校評比工作,來推動全市家校整體性發展?;I備成立舟山市家庭教育研究會,推動科研理論研究。繼續開展多種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訓,啟動“萬名家長進家?!表椖?,強化家校合作。
漁農民教育。以電子商務培訓等為突破口,發揮舟山漁農民學院的作用,與涉漁涉農部門加大溝通與合作,開展更多的公益培訓。培訓要面向舟山漁業、農業及相關產業發展實際,關注專項產業領域,集各領域專家為本土師資,采用以一帶群的方式開展理論加實踐的全面培訓。
新市民教育。與人口普查、網格化管理等工作接軌,掌握新市民學歷、職業、興趣等分布情況。針對新市民群體,開展學歷教育及非學歷教育。爭取政策,以學校讓利、政府買單為原則,實施新市民培訓,提高其整體素質,增強其歸屬感。
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組建“舟山少先隊隊長學?!钡绕脚_,開展外語、科學實驗、小主持人等多項中小學生課外技能培訓,打造全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培訓基地。
(五)教學質量
牢牢把握教學質量四個核心要素:教學資源、過程監控、支持服務、教學管理。
教學資源建設既要借助國家開放大學、省廣播電視大學的力量,又要自行開發本土課程;過程監控作為由多個環節構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加強過程組織、設計、管理、監督和評估,形成學習全過程的管理規范;支持服務貫穿于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保持,做好助學服務、資源服務和信息服務;教學管理要剛性與柔性結合、指導性與操作性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
(六)師資隊伍
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鼓勵更多教職工擔任學歷教育班主任,完善學員服務流程和體系,明確班主任職責,注重學員滿意度反饋,強化班主任工作考核。
建立專業責任教師隊伍。本著對學生負責、對專業教學負責的態度,建立專業責任教師隊伍,制定相應制度。每個專業選派出責任教師,對本專業學術研究、教學進度、到課率、教學質量、考試通過率負責。
加強外聘教師管理。在舟山本地高校中聘請一批責任心強、有擔當、教學能力突出的教師,不僅承擔課程教學任務,也承擔學術科研任務,并定期將工作進展向責任教師反饋,對學校負責,對學生負責。
壯大各級各類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繼續做好縣(區)、鄉鎮(街道)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工作,在全市各級企事業單位中加大招募兼職教師和“志愿者”力度,力爭在全市教育、衛生、公安、民政、婦聯、團委等系統都有社區教育工作者,切實在教育活動開展中發揮應有作用。
(七)教育科研
發揮舟山市現代遠程教育學會、成人教育與社區教育研究室、社區教育研究會、家庭教育學會(籌)的作用,切實加強對成人學歷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漁民培訓、學分銀行、團隊學習和線上學習等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指導。從中選派科研骨干,成立全市電大系統教科研小組,制定年度計劃,下達科研指標,積極參加各級課題申報與比賽。創辦市級學術雜志,刊登優秀科研成果,嚴格把好質量關,把雜志辦成高品質、有一定權威的雜志。
(八)網絡技術
建成功能齊全的信息技術服務系統,為所有參加我校學習的人員提供學習、交流平臺。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符合學校辦學特點,能較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開放型大學。
辦好學校官方網站、電大在線、舟山終身學習網,落實專人管理與維護。定期舉辦網上應用技能培訓,做到所有教職工不論分工均能獨立進行網上辦公基本操作。對于班主任及課任教師隊伍,要特別重視網上導學能力培養,具備該項能力后方可上崗。
落實專人負責學校騰訊QQ、騰訊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重點要加強微信公眾號的推廣,既與全省電大保持相互關注,又在師生、畢業生中提高關注度,通過不斷豐富公眾號功能,逐步推動移動終端平臺的學習。
(九)系統建設
樹立主體意識。學校要在縣(區)電大領導班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建設等方面,為當地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做好參謀,爭取政策支持,促進縣(區)電大能夠保持規范、健康、穩定發展。
樹立服務意識。進一步強化服務思想,加強對電大系統在招生、教學、管理、科研、技術支持等方面的指導與服務。通過舉辦系統內師生活動、科研交流、工作例會等形式加強內部溝通,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強業務引領。在全市成人學歷教育、社區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加強對縣(區)電大的業務指導,系統聯動,共同下好全市一盤棋。
加強四川農業大學浙江省管理中心的系統管理。與市外7家教學中心保持經常性聯系,通過走訪、年會形式掌握各教學中心辦學情況,督查招生、教學等環節規范情況。
五、保障措施
(一)堅持依法治校,進一步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牢固確立正確的辦學方向,切實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有關規定,規范辦學行為,維護學校、教師、學生的基本權利,維護學校良好社會形象。大力加強學校制度建設,出臺學?!墩鲁獭?,逐步完善學校制度體系和管理體系,以制度化管理約束人、規范人和激勵人,規范學校和科室的各項管理活動。努力提高民主管理成效,一是堅持民主決策機制,將學校重大問題交由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審議、表決,發揮教職工代表民主管理作用。二是完善民主監督機制,完善校園網、設立各種舉報信箱,做到有報必究、有案必查。三是完善校務公開制度,擴大校務公開范圍,便于師生員工充分了解學校管理的各種信息,實施有效監督。
(二)堅持人才興校,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五年中,在編制框架內引進碩士研究生以上應屆畢業生10名左右,充實一線教學隊伍。發揮中青年骨干教職工的作用,引導專業團隊建設和科研團隊建設。加強師資培訓,建立健全師資隊伍培養的長效機制,引導教師積極參加旨在提高學歷和素質的培訓與學習。采取客座教授等形式聘請適應社區大學和開放大學教育需要的高層次學習培訓需要的師資。
(三)堅持文化立校,進一步強化和諧校園建設。入駐新校區后,重新制定適合成人學歷教育、終身教育特點的校園文化建設方案,提煉能充分體現學校辦學特點的“一訓三風”,綠化、美化、亮化校園,營造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充分發揮學校群團組織的作用,舉辦符合電大師生特點的文體活動,形成具有電大個性的文化內涵,充分激發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思維的主動性,構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師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
(四)堅持網絡強校,進一步優化校園信息化建設。一是加強信息化校園建設工程,形成網絡積極互動的教學環境,整合各類教育教學資源以及社會資源,努力構建功能較強、應用較多、覆蓋較廣的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學員提供優質便捷的學習支持服務。二是建成數字化教學環境和數字化管理及工作環境,各項功能滿足現代化遠程教學及辦公需求,推進網絡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基本建設,建成資源庫系統、教育在線系統,促進人人樂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樣樣有學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為構建我市終身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夯實基礎。
(五)堅持多元辦校,形成多方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爭取市委、市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政策支持和業務指導,出臺有關社區教育人員配備編制標準和經費保障機制的指導性意見;二是成立相應社區教育領導(協調)機構,進一步明確學校在社區教育中所應承擔的任務,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不斷探索社區教育新模式。三是進一步完善各級社區教育組織體系,加強各級社區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探索多元化社區教育的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大力開發適合社區教育的項目。
舟山廣播電視大學(舟山蓉浦學院)“十三五”事業發展
(2016—2020年)指標預測表
指標 |
“十二五”末期(2015年) |
“十三五”中期(2018年) |
“十三五”末期(2020年) |
負責科室(中心) |
學歷教育規模 |
5103 |
5000 |
5000 |
開放教育科、遠程教育科、招生服務與管理科 |
開設與舟山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專業 |
|
10 |
15 |
開放教育科、遠程教育科 |
川農省管中心學歷生數 |
5600 |
5000 |
5000 |
遠程教育科 |
中小學生課外素養拓展項目 |
1 |
6 |
10 |
社會培訓中心 |
中小學生課外素養拓展培訓人次 |
500 |
1200 |
1500 |
社會培訓中心 |
全市市民素質提升培訓人次 |
147096 |
180000 |
210000 |
社區教育科 |
技能培訓人次 |
13669 |
15000 |
16000 |
社區教育科、社會培訓中心 |
老年教育開設專業 |
|
7 |
10 |
社區教育科 |
鄉鎮以上社區教育機構開設老年教育比例 |
|
45% |
60% |
社區教育科 |
市級示范家長學校創評成功率 |
|
15% |
25% |
社區教育科 |
社區教育知曉率 |
|
60% |
80% |
社區教育科 |
社區教育服務滿意度 |
|
60% |
70% |
社區教育科 |
引進教學一線教師數 |
|
5 |
10 |
辦公室 |
拓展其他繼續教育項目 |
|
1 |
2 |
各科室 |
|
|
|
|
|
|
|
|
|
|